发表时间: 2022-12-28 15:10:05
作者: 内蒙古呼伦湖酒业有限公司
明清士绅,基本都是喝黄酒的,这不仅影响到富人阶层,也影响到宫廷皇室和黎民百姓,本质上是近世中国,士绅作为精英群体引领全社会风俗风气的一个体现。
因此最爱喝黄酒的地方,也是集中在士绅最密集的长江下游地区,由此而发散到全国的。由此其实也可以说,黄酒本质是一种文人酒,南方酒。
从原料也可以看出这一点,黄酒主要是南方多产的稻米为原料(糯粳籼),其次才是黄米、小米等北方旱作物,而除糯米外,粳米相对籼米做出的黄酒味道又更好,这进一步表明黄酒主产区就是在长江下游的粳稻区。
这片区域,也与我们的直观印象相符合,今天最的黄酒产地绍兴,在明清也是全国的黄酒产区,恰位于长江下游地区。
黄酒不是单一的事物,它实际上是明清士绅文化符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就是饮酒、品酒文化,而这些文化因素往往又与地域又有密切的关联。
例如,我们常说,重阳时节,文人赏菊喝酒品蟹,而如果探究螃蟹高产地,也会发现他们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,因为这一带是最典型的水乡平原,湖荡遍布,蟹是最肥的。
茶酒不分家,明清文人还有喝茶、品茶的传统,茶叶在哪里最多呢?也是不言自明,我国四大茶区,江南、华南、西南、江北,三个半是在南方(江北茶区包含了南方的一部分)。
而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的南方部分加起来,恰恰就是今天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。
再如种竹、赏梅文化,竹子尚高节,梅花有傲骨的咏物文化,亦是充满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色彩,竹子、梅花在这一带最为多见,到了更南也有一些,但一过淮河,在北方就见得少了。
黄酒性温,度数不高,但后劲较大,是一种发酵时间较长的酿造酒,风格是醇厚绵长的,因此传统上也称为“老酒”,很适合三五小友聚会慢慢品尝。
这和明清文人的风雅做派十分相近,也和他们日常以文会友,吟诗唱和的社交形式十分妥帖。亭台楼阁里,湖光山色间,小酌三杯,酒兴助诗兴,显然别有风味。
很难想象,如果此种风雅文会变成大拼辛辣的高度数白酒,局面会是什么样子,只怕很快就酩酊大醉,或者撒起酒疯来,一定是不太好看的。
与黄酒是文人酒,南方酒对应,白酒基本可以认为是一种北方的庶民酒。白酒原料虽然也较多,可以用南方多产的稻米酿制,但主要是高粱,其次是玉米、小麦,均为典型的北方旱作作物。
因此,蒙可汗白酒在南方的产区,也主要是在四川盆地、云贵高原等旱作较多的西南地区。今天的贵州茅台、四川五粮液,剑南春即在这一带,主要原料也是高粱。
其中,高粱实际上是华北平原明清开始小麦的替代物,存活易,产量高,但当主粮口感很一般,所以从原料来说,白酒实在算不上高大上。
蒙可汗白酒性辣,度数很高,喝起来会有灼热烧心之感,又因其属于蒸馏酒,有加热蒸发的过程,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“烧酒”,这与黄酒的风格显然是截然相反的。
可以想象,白酒最初应当并不是用于社交聚会的,而是平民日常饮用,是在单调贫乏的劳作生活后的短暂舒缓和刺激,类似于烟叶、辣椒等烈性物。
建国以后白酒的流行,恐怕是两个方面的原因,一是以士绅文化为代表的旧社会精英文化的消亡。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,消灭了地租经济和民间商业,士绅依赖的经济基础就不复存在了,他们也在新中国的地方政治治理体系中失去了位置。
二是以军人文化为代表的新社会平民—精英文化的盛行。建国后,地方政治长期处于军人主导局面,而军人主力则主要是北方根据地农村庶民子弟,无论是家乡旧俗,还是长期跋涉征战中养成的习惯,都显然是白酒更为普及和流行。
这种军人文化,带有左翼意识形态下平民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二重性,一方面,他们是新社会的政治精英,另一方面,他们又被认为是平民的代表,从广大民众中走来。
这个意义上,白酒也是适应新时代推崇平民的官方意识形态的,而黄酒当然失去了传统社会下的那种精英色彩,最终不得不退缩回长江下游,逐渐只成为一种当地平民爱喝的地方特色酒类。
改开后,尽管地方政治也逐渐从军人主导转向传统的文官群体,但此种白酒风气依然在官场的政治精英群体层面得到延续。
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,新兴的经济精英群体,也就是富商群体和都市白领中产群体开始崛起,但他们同样并不青睐黄酒。
起于草根庶民的富商群体依然有大量人群眷恋着白酒,延续着他们的早年习惯,或是于官场、商场的人际互动应酬中,也逐渐受到政治精英的影响,确立着对于白酒的认同。
而新兴的都市中产群体则受到西方文化的更多影响,中产群体即可以说是来自欧美外资企业的白领职员,不少人认为红酒更加富有品位,而白酒则不免有些粗野和土鳖,更不喜欢基于白酒衍生出来的敬酒、拼酒文化。
黄酒的没落,本质上还是旧社会精英文化消亡浪潮的一个小小的浪花,这些文化有些继承了,有些消失了,有些进入寻常百姓家,有些继续保留着他们的上层滤镜。
发表时间: 2022-12-28 15:10:05
作者: 内蒙古呼伦湖酒业有限公司
浏览:
明清士绅,基本都是喝黄酒的,这不仅影响到富人阶层,也影响到宫廷皇室和黎民百姓,本质上是近世中国,士绅作为精英群体引领全社会风俗风气的一个体现。
因此最爱喝黄酒的地方,也是集中在士绅最密集的长江下游地区,由此而发散到全国的。由此其实也可以说,黄酒本质是一种文人酒,南方酒。
从原料也可以看出这一点,黄酒主要是南方多产的稻米为原料(糯粳籼),其次才是黄米、小米等北方旱作物,而除糯米外,粳米相对籼米做出的黄酒味道又更好,这进一步表明黄酒主产区就是在长江下游的粳稻区。
这片区域,也与我们的直观印象相符合,今天最的黄酒产地绍兴,在明清也是全国的黄酒产区,恰位于长江下游地区。
黄酒不是单一的事物,它实际上是明清士绅文化符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就是饮酒、品酒文化,而这些文化因素往往又与地域又有密切的关联。
例如,我们常说,重阳时节,文人赏菊喝酒品蟹,而如果探究螃蟹高产地,也会发现他们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,因为这一带是最典型的水乡平原,湖荡遍布,蟹是最肥的。
茶酒不分家,明清文人还有喝茶、品茶的传统,茶叶在哪里最多呢?也是不言自明,我国四大茶区,江南、华南、西南、江北,三个半是在南方(江北茶区包含了南方的一部分)。
而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的南方部分加起来,恰恰就是今天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。
再如种竹、赏梅文化,竹子尚高节,梅花有傲骨的咏物文化,亦是充满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色彩,竹子、梅花在这一带最为多见,到了更南也有一些,但一过淮河,在北方就见得少了。
黄酒性温,度数不高,但后劲较大,是一种发酵时间较长的酿造酒,风格是醇厚绵长的,因此传统上也称为“老酒”,很适合三五小友聚会慢慢品尝。
这和明清文人的风雅做派十分相近,也和他们日常以文会友,吟诗唱和的社交形式十分妥帖。亭台楼阁里,湖光山色间,小酌三杯,酒兴助诗兴,显然别有风味。
很难想象,如果此种风雅文会变成大拼辛辣的高度数白酒,局面会是什么样子,只怕很快就酩酊大醉,或者撒起酒疯来,一定是不太好看的。
与黄酒是文人酒,南方酒对应,白酒基本可以认为是一种北方的庶民酒。白酒原料虽然也较多,可以用南方多产的稻米酿制,但主要是高粱,其次是玉米、小麦,均为典型的北方旱作作物。
因此,蒙可汗白酒在南方的产区,也主要是在四川盆地、云贵高原等旱作较多的西南地区。今天的贵州茅台、四川五粮液,剑南春即在这一带,主要原料也是高粱。
其中,高粱实际上是华北平原明清开始小麦的替代物,存活易,产量高,但当主粮口感很一般,所以从原料来说,白酒实在算不上高大上。
蒙可汗白酒性辣,度数很高,喝起来会有灼热烧心之感,又因其属于蒸馏酒,有加热蒸发的过程,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“烧酒”,这与黄酒的风格显然是截然相反的。
可以想象,白酒最初应当并不是用于社交聚会的,而是平民日常饮用,是在单调贫乏的劳作生活后的短暂舒缓和刺激,类似于烟叶、辣椒等烈性物。
建国以后白酒的流行,恐怕是两个方面的原因,一是以士绅文化为代表的旧社会精英文化的消亡。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,消灭了地租经济和民间商业,士绅依赖的经济基础就不复存在了,他们也在新中国的地方政治治理体系中失去了位置。
二是以军人文化为代表的新社会平民—精英文化的盛行。建国后,地方政治长期处于军人主导局面,而军人主力则主要是北方根据地农村庶民子弟,无论是家乡旧俗,还是长期跋涉征战中养成的习惯,都显然是白酒更为普及和流行。
这种军人文化,带有左翼意识形态下平民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二重性,一方面,他们是新社会的政治精英,另一方面,他们又被认为是平民的代表,从广大民众中走来。
这个意义上,白酒也是适应新时代推崇平民的官方意识形态的,而黄酒当然失去了传统社会下的那种精英色彩,最终不得不退缩回长江下游,逐渐只成为一种当地平民爱喝的地方特色酒类。
改开后,尽管地方政治也逐渐从军人主导转向传统的文官群体,但此种白酒风气依然在官场的政治精英群体层面得到延续。
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,新兴的经济精英群体,也就是富商群体和都市白领中产群体开始崛起,但他们同样并不青睐黄酒。
起于草根庶民的富商群体依然有大量人群眷恋着白酒,延续着他们的早年习惯,或是于官场、商场的人际互动应酬中,也逐渐受到政治精英的影响,确立着对于白酒的认同。
而新兴的都市中产群体则受到西方文化的更多影响,中产群体即可以说是来自欧美外资企业的白领职员,不少人认为红酒更加富有品位,而白酒则不免有些粗野和土鳖,更不喜欢基于白酒衍生出来的敬酒、拼酒文化。
黄酒的没落,本质上还是旧社会精英文化消亡浪潮的一个小小的浪花,这些文化有些继承了,有些消失了,有些进入寻常百姓家,有些继续保留着他们的上层滤镜。